返回一览

为了更多藏区人民的健康
2019-01-31 10:04:27

为了更多藏区人民的健康

——常春藤玉树义诊随感

                        

 作者:  李玉成

通过对拇指的矫正,手术后应该会对未来的功能和外观有很大改善。想到那个手部先天畸形手术的孩子应该术后复查了,我忍不住给江才(玉树州囊谦县人民医院医生 编者注)医生发去了问询的短信。

 

凑巧,那个孩子正在复查。于是很快了解到孩子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患手恢复情况和X光片结果非常满意,心里便多了一份欣慰。

 

玉树义诊之行的点滴片段又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行医二十余载,义诊去到过很多地方,而2018年8月3日,北京常春藤高端医学人才联盟“健康十三亿”玉树州囊谦县的义诊活动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8月2日15点10分左右,细雨濛濛中,飞机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玉树机场是一块并不宽敞的山间平地。接机的朋友献上洁白的哈达洗去了一路的朴朴风尘,也感受到藏地的佛教文化和热情。

 

机场距离市区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微雨给高原草甸增添了一些朦胧。一路沿着扎曲河前进。这是一条穿过玉树的大河,很快汇入通天河,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随行人员介绍,这里的雨已经连续几日,河里水势湍急,携带了雨水冲刷下来的泥沙,河水变得混浊,少了往日清澈的温婉,却更多了一份高原藏巴汉子般的威猛。

 

进入玉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几近倒塌的建筑,正面的精美的彩绘隐约彰显着这座建筑往日的风采。而倾斜墙体上巨大的裂隙,被挤压得难以辨清的一层建筑,唤起人们对那场并不久远灾难的回忆。

 

初闻玉树之名也是源于那场灾难。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7.1级地震几乎毁掉了这里所有的房屋。这片灾后土地的重建集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心。再看今天这座废墟中重新屹立起的城市,不禁感叹人类在灾难面前不屈的精神。

 

吃过介于中饭和晚饭之间的欢迎宴后,每个人又恢复了精神。这里与北京经度差近20度,日落时间晚近一个半小时。所以距离天黑时间尚早,大家兴致也颇高,于是去参观了玉树地震纪念馆。

 

随行团队后勤保障非常给力,备足了罐装的氧气,呼吸付费在此变得平常。这里比拉萨偏北,高纬度地区氧气相对稀薄。好在高反不适并不持续,只是隐隐的后枕部疼痛。失眠是主要的影响,一天的行程下来入睡好像并不困难,但是睡眠很浅,梦想连篇,早早就从梦中醒来,一会儿又会昏睡。不过还些都没有影响第二天在兴奋中完成行程。

  

8月3日7点,我们义诊专家一行就乘车前往此次义诊的目的地——玉树州囊谦县。

 

从玉树到囊谦有170多公里,需要翻越三座海拔四千多米的垭口,还穿过两条长约一公里的隧道。走在高原新建的柏油公路上会由衷地感慨祖国强大,路桥工程建设者的伟大,以前曲折颠波的山路变得平坦快捷,现在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在过去要颠波8、9个小时。

 

今年这里的雨水格外丰富,高原的植被生长也格外旺盛,我们有幸看到比往年更青郁的草地。薄雾缭绕,山峦缥缈,为景区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尽管如此,高原植被不要过高期望,越行至高处越能体会生机的艰难。路多是修在相对平坦的山间谷地,山谷间的江水在路侧奔流着。这里是著名的三江源,每条溪流都最终汇聚,它们就是三条磅薄大江的源流。而每座山垭口都是分水岭,翻越后就是源头的开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纯朴而豪放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美丽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一路追觅着,看着一条条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急流阔滩。时而映入眼帘的还有成群的耗牛在草地上悠闲地打发着时光,远处的牛铃时而传来悦耳的欢鸣。高原的天空格外地蓝,像是精致的蓝色锦缎,也像璀璨的蓝色宝石,让人心驰神往。高原的云也那么肆意地在天空中挥洒。不禁感慨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

 

临近囊谦县,有人通过手机获取到信息:9时34分,青海玉树州治多县发生了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不知损害有多大呢?车内的空气有了些许的凝重。

 

距离目的地15公里时,我们的车辆被因下雨山体塌方造成的路面阻塞挡住了去路。旁边就是悬崖,虽不陡峭,却也凶险。眼看就要到约定的10点开始的义诊时间了,怕患者等着急,同行的专家们都拿好了手头的行李准备跋涉过去,但被司机拦了下来。囊谦自古就自然条件恶劣,这样的危险路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0多分钟后,铲车终于铲出了一条通路,但义诊时间显然是要迟了。我们要求司机省去当地县领导接待的礼节,直接奔赴医院。

 

囊谦县人民医院是北京市援建的,一片整洁的楼群,楼层不高,结构布局合理。我先进行查房。外科是一个病区,一共7名医生,都是藏族。骨科病人相对较多,占了三十多个住院病人中的一半。查看了几个术后病人,治疗还比较规范,看来平时的基本功培训还比较扎实。

 

不过还是遇到了就诊不及时造成的遗憾病例。一个三十一岁的年轻尼姑患了腰椎结核,病史七年,没有得到合适治疗,已经瘫痪在床上,让人唏嘘不已。

 

义诊的消息几天前就通过地方平台宣传出去了。在病房查房过程中几次被前来就诊的患者拦下,我简单询问几句请他们在办公室稍作等待。

 

当地居民主要是藏族,来就诊的也多是藏民。有些人上过学会说普通话,也有不会说的,医院骨科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女医生充当我的翻译。办公室里挤满了等待的患者,让我感到不虚此行。而且其中确实有一些疑难急重的病例。

 

我细致有序地诊查每一个患者,耐心解答疑问,做出专业的治疗指导,直到患者满意道谢离去。

 

因为会诊时间只有一天,非常紧张。虽然原来没有手术的安排,但是当我看到两个急需手术的病人,还是下达了迅速收入院准备手术的指示。一个是5岁手畸形的孩子,稍显复杂的畸形严重影响孩子的手部发育和功能。我知道这个孩子去内地接受专业治疗的困难,只想解决一个问题就多一份欣慰吧。另一个男青年肘关节陈旧外伤引起了尺神经的迟发性损伤,手的肌肉已经严重萎缩,不接受手术治疗会继续加重。

 

当地医生工作效率也蛮高的,迅速完成了入院和术前准备工作。这边手术室建设也比较规范,设施基本满足需要。只是由于外科专业分科不细,手术器械配置的专科性并不好,尤其是手外科精细器械比较短缺。

 

第一台手术接近尾声时突然停电,持续了2-3分钟。当时外面下着雨,据说还有一声震天的暴雷,不知山区的居民是否安好。

 

我尽可能找到了可替用的工具,以保证不影响手术的质量。配合手术的医生是这里骨科主任和一名青年医生,能体会到他们还是训练有素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虽然也暗暗抱怨部分器械的不匹配,创伤小骨刀代替手外精细截骨刀,最细直经1.2mm的克氏针固定5岁孩子掌骨已经过于粗大了,只能用注射器针头来固定关节了。总之,想尽各种办法,力争手术完美。外科医生对手术要求尽乎苛刻才能令手术完美。手术中不忘在关键步骤向周围医生传递一些手术理念,也算是非常难得的现场教学吧。

 

第一次在高原地区做手术,有些忐忑。平时手术感觉不到什么,在高原上遇到手术进展不顺会感觉气短,枕后隐隐作痛。想到当地医务人员经年累月在这样的条件下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工作,应该更值得钦佩。如果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高原百姓服务,这是我们一行最大的愿望,也符合我们常春藤联盟送医下乡的宗旨。

 

当我完成两台临时决定的手术走出手术室,其他专家们已经在车里等了我几个小时了。虽然累,但我知道努力创造奇迹的样子很美,努力让患者快乐的样子很帅!我相信,为了让更多藏区人民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善意,为更多藏族同胞的生命努力,即使累也值得。

 

回想这一天发生的事:两百公里以外的地震,一场雨后引发的小规模山体滑坡,手术过程中的突然停电……一切好像那么偶然的巧合,其实恰恰说明了这块土地的不平静。

 

高原地区由于常年缺氧,人均寿命明显短于平原地区。但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三条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大江——长江、黄河、澜沧江。在玉树的高原上,我随处能看到,在一些石头下,一簇簇小花顽强地生长着。这群深沉而不屈的生命的精灵,用柔弱的身躯诠释着生命的力量。它们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勃勃生机告诉人们:只要你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格,再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扎根生存。

 

你看,高原上的小花开得虽然不是那么烂漫,但是一株株挺拔清秀,在平坦舒展的草甸上显得格外清新脱俗,它们甘用万年的光阴,阐释着什么叫知难而上,顽强不屈。

 

—END—

作者介绍

 

李玉成,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副秘书长、理事;北京积水潭医院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华北区青委常委。

   

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

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复杂手外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部重建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国内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5部;

领导的《正中及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课题成果获得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领导的改良拇趾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会手外科第九届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