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览
北大荒义诊日记——北京天坛医院刘君主任
2015-07-09 15:34:00
2015年6月13日——14日,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走基层·送健康·献爱心”北大荒站大型义诊公益活动开幕,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刘君主任便是义诊队伍中的一员。在义诊的两天中,刘主任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对此次义诊的感触。现在,让我们跟随刘主任的笔,再次梦回北大荒……
>> 出发 |6月12日 星期五
今天的北京晴空万里,蓝天白云,空气中透着少有的清澈明亮,很多北京人都在享受着北京这种象奢侈品一样的清新空气,计划着与家人及亲朋好友周末出游的安排。朋友们在微信中秀着各种角度的蓝天、白云、鲜花、绿草,每个人都有一种按耐不住的喜悦。
此时却有这样一群人没有时间眷恋蔚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而是快速完成当天的工作和安排,带上简单的行李,匆匆忙忙来到首都机场集合,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是一群来自首都十几家大医院的医生,是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的专家们,我们中有的刚刚结束门诊,有的刚刚走下手术台,有的刚刚查完病房;大家安排好周末病房的各种事宜,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放弃了周末与家人的团聚,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参加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组织的北大荒义诊。这是联盟成立以来的首次大型义诊活动,也是贯彻联盟宗旨“走基层、送健康、献爱心”的一次活动。
在短暂的等候登机的时间里,我们中有的人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联盟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联盟的工作,有的略带疲惫闭目养神。
经过2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到达佳木斯。宝泉岭中心医院的王学生院长亲自来机场迎接大家,并向我们透露明天的义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艰巨,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专家们匆忙吃了晚餐,继续坐车赶路,1小时后到达宝泉岭地区的住地,办完各种入住手续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每位专家看上去都很疲惫,都抓紧时间休息,准备迎接明天更艰巨的任务。
>> 义诊第一日 |6月13日 星期六
今天的北大荒艳阳高照。经过一夜的休息,我看到每个人都兴致勃勃、精神抖擞,都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从招待所到医院的路上,王院长向北京来的专家们介绍了当前北大荒地区的医疗状况、宝泉岭中心医院的现状以及北大荒的医生和百姓对于高端医疗技术的渴望。
宝泉岭中心医院是一个“三甲”医院,下属管理着多家社区医院,并与佳木斯、哈尔滨多家大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
很快我们到了医院,虽然王院长事先打过预防针,大家也做好了准备,但是一下车眼前的景象着实还是把我惊住了:医院大厅门前的空地上以及医院大门外的路边上都站满了前来义诊的病人和家属。医院的全体员工都来上班,并且夹道欢迎我们,此时让我真正感受到一名医生被人认可的光荣,我几十年来在医生这个工作上的追求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十几位专家站到门诊门口的台阶上,就算临时的主席台吧,在台下医生护士整齐的站在我们面前,前来义诊的病人和家属也很有秩序的站在台下,炎炎的烈日没有任何遮挡的照在每个人的身上,经过一个简短的开场仪式后义诊正式拉开序幕,每位专家迅速的进入到工作状。
陪我的医生对我说,今天的天气好像也在热情的迎接你们,仰头望去只有零星的云朵,蓝蓝的天空阳光直照。我们义诊的诊台就放在门诊楼前,每个诊台前都排满了病人,大家顾不上炎热,都在不停的询问病史,检查病人,不停的向病人解释着,特别是我们的骨科和外科的男大夫在他们俯身弯腰检查病人时,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队服已经被汗水浸透。王院长看到天气太热了,又怕病人在阳光下等得时间过长中暑,所以让我们搬到了诊室里继续义诊,原计划十一点半结束的义诊,一直拖到了十二点半才结束。
下午一点半,大家又开始了病房的教学查房。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总结时才知道,我们今天共义诊病人近千人,是每天中心医院门诊量的3倍,我的神经内科义诊共60余人,是平时工作量的2-3倍。由此可见祖国北疆边塞对于医疗的需求——人们渴望健康,渴望得到更好的治疗。
傍晚,我们一行来到黑龙江畔,在晚霞的映衬下,祖国的界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美丽的江边风景深深吸引了我们,这里的美景让大家兴奋不已,忘记了一天义诊的疲劳,高兴的照相留念,记录着我们和北大荒这片土地在一起的时刻。北大荒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哥哥姐姐们浩浩荡荡的来到北大荒,为这片土地贡献了他们的青春。今天我们也来到这里,为北大荒的人民送健康、献爱心。
注:未完待续,明日继续为大家推出刘主任的北大荒日记。
个人简介
刘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刘主任在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工作32年,领导组建天坛医院院与基层医院神经内科的合作项目,担任基层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的培训医师,多次为基层医院进行疑难重症病人会诊。1991年参加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山东老区医疗技术扶贫,在临沂肿瘤医院脑科工作2月。2004年参加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支援西部的工作,在甘肃天水第一人民医院工作4月。
刘主任多次参与市科委和国自然课题的研究,承担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基因分型的研究;多次担任神经科相关疾病治疗的新药二期、三期临床研究。曾在国家一类、二类杂志上发表过20篇文章及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