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览

警惕潜伏在您周围的隐袭的传染病——结核
2018-03-26 08:44:31

今天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可能很多人认为现在结核病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呈居高不下趋势。那么关于结核病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呢?请看来自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会员张晓雷主任的系统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326085001.jpg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肺。在世界范围内,结核仍然是首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结核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相应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并且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文化卫生习惯的原因,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呈居高不下趋势。

 

结核病在易感人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并且结核病不同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其起病隐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经常被患者忽视,也容易漏诊和误诊。结核病如未经及时诊治,可发展成结核全身播散,甚至致死。

 

结核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及时发现和治疗活动性结核感染,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4日设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旨在引起全社会对结核病的关注,了解结核病防控的基础知识,使得临床医生、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结核病患者及广大公众携起手来,更好地应对结核,这一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326085305.jpg

 

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人际间的结核传播是通过吸入带菌飞沫(空气传播的微粒直径为1-5μm)发生的。咳嗽、打喷嚏和唱歌均会促使带菌飞沫的形成。存在未经治疗的活动性肺或喉部结核、肺部存在结核空洞性病变、痰抗酸杆菌涂片呈阳性的患者是结核杆菌接飞沫传播的重要传染源。对于存在孤立性肺外结核,如肾结核、脊柱结核的患者不具有传染性,不过需要仔细评估是否同时存在肺部或喉部结核,因为同时具有肺外结核和肺部或喉部结核的患者可能具有传染性。

 

微信图片_20180326085513.jpg

结核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艾滋病感染、糖尿病、免疫抑制(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及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头/颈部癌症、体重比理想体重低10%以上、矽肺、曾接受胃切除术或空回肠旁路术的人群均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哪些情况,应怀疑存在活动性肺结核?
与有传染性的结核患者接触史;咳嗽持续至少2-3周,尤其同时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或咯血;艾滋病感染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和发热;上述提及的结核感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持续超过2-3周或者社区获得性肺炎经7日治疗后仍未好转;胸部x线片或CT检查中发现疑似结核样病变,如上肺的结节、斑片样渗出,即使患者没有症状,也应该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结核活动。


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就一定会感染结核吗?
吸入含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后,当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可移除这些细菌,通常不会发病。某些情况下,机体通过免疫反应将结核菌控制的局部,结核菌处于休眠状态,称为结核病的潜伏感染。潜伏结核感染者一生中重新激活的风险约为5-10%,大多数潜伏感染者在初次感染结核病后的第一个五年内发病。结核病潜伏感染者没有活动性结核病,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静止休眠状态的结核菌可能活化,超过机体免疫防控能力,导致结核的复燃。导致结核复燃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营养不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肿瘤的放化疗和艾滋感染。

 

微信图片_20180326084622.jpg

 

医院就诊时医生经常开具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就一定是感染了结核吗?
结核菌素试验(也称PPD试验)是一种诊断结核的工具。即将纯蛋白衍生物(PPD)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取0.1毫升注射于左前臂掌侧前1/3中央皮内,72小时检查反应情况,应注意局部有无硬节,不可单独以红晕为标准。若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节直径小于0.5厘米,则为阴性反应。若注射部位硬节直径超过0.5厘米,但在1.5厘米以下,为阳性反应。若注射部位反应较强烈或硬节直径超过1.5厘米以上,为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变态反应,过去曾感染过结核,但不表示有病,因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呈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检查是否有结核病。

 

什么情况下可确诊存在肺结核?
肺结核的确诊需要从体液(痰液、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组织中分离出结核杆菌。更常用的方法是痰液涂片中发现抗酸杆菌或痰液抗酸杆菌核酸扩增试验阳性。胸片或胸部CT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但不能确诊。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触应注意哪些问题?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液中可排出大量的结核杆菌,一旦诊断为开放性肺结核,必须隔离治疗,直至痰液中结核杆菌培养阴性为止。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接触,应带口罩,必要时须作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应作胸部X线检查,阴性者应在不接触患者2个月后重复作一次结核菌素试验,以排除感染。患者的痰液要吐在纸上焚烧,痰杯浸泡在2%石炭酸或1%甲醛溶液中灭菌;患者的衣物及生活用品煮沸或太阳下曝晒灭菌。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是预防包括肺结核在内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

 

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旦确诊结核感染,应尽早用药,此时细菌生长繁殖旺盛,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同时根据病情采取联合用药,以增强抗菌效果、延缓细菌耐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兼顾肝肾功能,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结核病易复发,过早停药,会使已被抑制的细菌再度繁殖或迁延,导致治疗失败。因此结核病的治疗必须做到有规律长期用药,不能随意改变药物剂量或改变药物品种,否则难以获得成功的治疗。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80326090214.jpg

张晓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副主任、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副主任,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会员。曾先后于美国达特茅斯-希丁科克医疗中心和梅奥医疗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20余年呼吸科临床一线工作经历,对呼吸科疑难危重病例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是对慢性气道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和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及中华系列论著10余篇。2010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2014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