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览

凭军人情怀 做眼科医生——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朱建波主任
2018-07-16 14:44:44

凭军人情怀  做眼科医生
——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朱建波主任

“我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受他影响我从小就爱看军事题材的小说、电影,还经常模仿电影中的镜头和小伙伴们一起冲杀。只要看见穿橄榄绿的人就觉得很神气,感觉他们走路都自带一股英气。”夏日的阳光浓情而热烈,朱建波的开场白意味深长,令人觉得他的某种情愫深藏于心、矢志不渝。

6月22日,在北京同仁医院三楼眼科诊里,44岁的朱建波提起儿时的梦想,仍能感觉到他对军人天然的崇敬和向往。

但,朱建波却当了22年眼科医生,为数万名濒临失明的白内障或青光眼患者留住了光明。

人因信念而闪光。尽管没进军营,但朱建波却以他独有的方式诠释家国情怀,固守着那份难得的高贵,就像同事们评价他的那样——“他身上有梦想,有追求,有执着,有担当。”


命中注定要从医

微信图片_20180716144646.jpg

朱建波

从小,朱建波就有个英雄梦——长大去参军!高三时有机会去当飞行员,体检都过了,母亲却不让去。

1991年高考时,毕业于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的朱建波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校,过了分数线,甚至得到了军校参加面试的电话通知。“母亲没让我去参加军校面试。因为如果面试通过了,发了录取通知书,就没机会再被别的院校录取了。”

最终朱建波收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医,仿佛成了命中注定。

“当军人太苦了。家里没学医的,你还是当医生吧,不但可以救死扶伤,一样可以像军人一样报效祖国。”就是这种朴素的考虑,笃定了母亲的坚持,孝顺的朱建波只好顺从。

“其实,对眼科医生的向往发轫于高中。”朱建波回忆,“记得高二那年,我得了麦粒肿,特别疼,就到学校附近的邯郸市第一医院去看病。医生给我做了个小手术,还给我戴了个眼罩,我就带着眼罩回班里上课。没想到同学们一见到我就喊‘独眼龙’,这种戏谑反而让我感觉自己更像一位英雄了。”也许,那时医学的种子已经根植在朱建波的心里了。

1996年,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了的朱建波分配到北京航天711医院(北京航天总医院前身)耳鼻喉科。一年以后,心灵手巧的朱建波被前辈看中,鼓励他从耳鼻喉科转入眼科。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们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眼睛也是健康的一扇窗。通过观察眼睛,不需要手术就可以了解自身血管、动脉和视觉神经等健康状况。可以说眼睛是高度浓缩的人体重要器官,在全身所有器官中非常重要而独特。”在眼科工作了多年后,诊治过很多病人,从眼病发现了全身疾病,从而指导病人转向相应科室治疗,朱建波发现眼科原来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激发起了他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朱建波留在了曾经实习过的同仁医院。等真正在同仁医院工作,世界仿佛给朱建波开了一扇窗:一个眼科竟然分了眼底病、白内障科、青光眼科等11个专业亚学科;眼科手术量占到了同仁医院全院手术量的一半;眼科手术不但囊括了外科手术的干脆利索,还包含了显微手术的精细,技术含量更高。“原来有这么多人得眼病,小小的眼科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从此,朱建波在眼科的道路上拔足狂奔,从住院师生逐步成长,一天最多时做数十台手术,成为同仁医院白内障和青光眼方面的专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患者留言无声表达着对朱建波医生医术的肯定及医德的赞美。

“患者满意算是给我的荣誉勋章吧!”朱建波说,目光里有自信,也有军人般的坚毅。


当好医生,为生命负责

微信图片_20180716144658.jpg

朱建波(中)在手术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生,是一个和生命竞技的职业。

2005年底的一个冬天,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坐着轮椅被家人推进了诊室,经检查,老人双眼白内障。其实,老人双眼看不清已经两年了,家里一直没条件治疗。

彼时的朱建波还是一个需要带队老师帮助的门诊大夫。这一次,老师安排朱建波独立完成手术。已经跟着老师做了几百例手术的朱建波成竹在胸,但毕竟是第一次啊!术前检查、独立手术、术后包扎,他一气呵成。

第二天,仍由朱建波医生给老太太换药。“我给老人揭开右眼纱布时现场一片安静,突然,老太太惊呼‘看见了!都看见了!’,激动得一下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还非要走两步。老人脸上洋溢的喜悦让我至今难忘。那一刻,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的那种成就感、获得感油然而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回忆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例手术,朱建波脸上漾起幸福。

老人再来复查时,同行的女儿甚至给朱建波“告状”:老人现在一刻也闲不住,像是要把失明那几年的时间补回来一样,嫌家里这不干净那不干净,事必躬亲。

总结初次手术成功的经历,朱建波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要想当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必须追求医术上的精益求精。手术台上的每个操作,都需要多年的磨练和不断改进与思考。

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是要付出代价的。2006年的一天,朱建波为一位不到60岁的男性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不料手术过程中发生并发症致使患者后囊破裂,虽然做了及时处理,人工晶体也植入了相对固定的位置,术后视力也由术前0·1恢复到了0·5,患者本人比较满意,但对于朱建波来说“看着患者满怀希望进手术室,却发生了意外,心里不是滋味,仿佛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出现了瑕疵。”

“艺术品出现瑕疵可以销毁重新做,但手术对患者来说只有一次,出现了意外就只能遗憾。医生必须有能为病人解决痛苦的本事。一个医生成长过程中,患者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老师,尽量从每个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知识,这样使其他患者得到最大收益,缩短医生成长的曲线。”朱建波常常用这件事提醒自己,也告诫学生们:手术不可替代,无法复制,不可能重来。医学永远是不确定的艺术,要慎之又慎。

“好的医师除了追求真善美的人格,还要在漫长的医疗工作中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探索医学创新之路,更快成长。”朱建波说。


医者仁心传大爱

微信图片_20180716144703.jpg

医门前病人多。对待患者,朱建波总是心怀敬意,真诚相待。

2013年的春季的一天,家住北京站大羊毛胡同102岁的张老太太(化名)被家人推着轮椅来就诊。

家人反映:张奶奶身体一直不错,独自生活,遇到双休日,晚辈来看望,还能给大家做饭吃。前一段时间为家人做饭时把自己烫着了,家人感觉出了异样,但张奶奶坚持称自己没毛病不肯进医院。直到昨天张奶奶独自上厕所时摔倒了,这才被子女强行推来了医院。

原来老人已经是严重的白内障了。所幸术前检查老人情况比较理想,适宜做手术,可是老人仍在犹豫。

在身体和心理都急需宽慰的患者面前,朱建波总是耐心安慰、劝导,希望患者能重拾信心、面对未来:“老人家,您的情况算比较理想的,手术后能看清,也花不了几个钱。”朱建波善意的谎言把老人骗上了手术台。毕竟102岁的年龄了,晶体核的硬度达到最高的5级,但朱建波仍然漂亮地完成了右眼白内障手术。

第二天为老人打开右眼纱布时,老人睁开的眼睛里并没有惊喜,朱建波甚至从老人的表情中捕获到了一丝的失望。原来术后老人的视力仅是眼前指数,没有达到老人的期望。但老人脸上那失望的表情深深刻在了朱建波心里。经过术后的药物治疗和时间的延长,一周后,老人拄着拐慢慢走到检查台前来复查时,朱建波从老人脸上看到了久违的那种重见光明的满足感,一直揪着的心这才放下。一月后又为老人的另一只眼手术后,重获双眼光明的张老太在之后的几年里时常到朱建波医生的诊室里去看看这位孙子辈的小医生,把亲手做的饭菜送去让他尝尝。

2016年五月的一天,一位老人在朱建波的诊室外徘徊。一直等到朱建波看完病人,老人这才走上前:“朱大夫,我是张奶奶的儿子。”“老人怎样了?”“老人走了。临走前再三嘱咐我,一定要来感谢您。她说患白内障期间,心情非常郁闷,感觉自己像废人,成了大家的拖累。您给她治好了眼睛,她又可以给大家做饭了,让她又过了几年有质量的生活,老人晚年很开心,我们做儿女的也特高兴。”

其实,在朱建波的职业生涯里,这样的感谢他收获了很多:

一位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青光眼患者留言:在我们全家最无助的时候找到了朱大夫,朱大夫救了孩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谢朱大夫。

一位来自青海的视网膜脱落病人留言说朱大夫态度亲切,细心耐心,很少碰见这么好的大夫,有医德。是眼疾患者的希望。
        ……

伟大在于坚守,艰巨在于漫长。甘于平凡,默默坚守,这份军人情怀朱建波未必说得出,但是,百姓看得见。

2008年的一天,一位外地省会城市朋友的母亲视网膜脱离,在当地很多医院就诊均明确表示无法挽救视力,病人家属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辗转找到了朱建波。朱建波第一时间协调到眼底科医生成功实施了手术保住了病人的视力,而且术后视力维持得很好。2016年底,这位朋友再次找到朱建波为其母亲做了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当地也可以做,但我母亲坚持让您做,说只信您,您可是光明的保护神啊。”朋友对朱建波说。

“健康生活的一个基本元素就是生活必须的视力。医者父母心,救人应该是一个医生努力的真正动力。身为中国的眼科医生,我有特别强烈的存在感,希望帮助大家把眼睛保护好,让患者的生活更加美好,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自己的努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若浮云。当下的朱建波已小有名气,对人生和医学精神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医疗不是简单的服务,更不是简单的商品,是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广大眼科同道的不懈奋斗。我愿意坚守在岗位上,为中国的眼科学发展贡献力量,为大众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朱建波的声音铿锵有力,像是战鼓所击打出的胜利之音!虽不是军人,但家国责任的情怀早已深入朱建波的内心,让他永不言弃,永不停歇。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180716144708.jpg

▲朱建波

朱建波,河北邯郸人,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会员,现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原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检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眼科学博士。

专业特长:白内障,青光眼。

担任多项社会兼职工作,医促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民政部中国长寿工程协会特聘专家等。
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参编著作3部,发表各类文章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