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览
王古岩——无情怀不医生
2019-02-01 10:03:29
王古岩——无情怀不医生
他们是“最博学的医生”——密切相关的各个科目都必须了解;每一次的用药量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基础病等基本信息来精准决定;
他们是“最认真的医生”——术前要对病人的各种健康指标了如指掌,任何疏漏都可能发生意外;
他们是“最无私的幕后英雄”——藏在手术室一待就是一天,在病人无意识的状态下工作,等到病人清醒了,就去忙下一个病人。
是的,他们就是麻醉医生——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
这个不为大多数百姓所熟悉的职业,其实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有22年职业经历的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古岩对此特别感同身受。
“做麻醉医生,得有情怀!”说这话时,45岁的王古岩荡漾着微笑,质朴而温暖,一如他东北人的率直和干练。
做医生要有情怀
“全院的外科医生都要到麻醉科来做手术。麻醉科医生时时刻刻都在走钢丝。”王古岩说。
麻醉医生是外科领域里的内科医生,要内外兼通。王古岩喜欢用“一对欢喜冤家”来形容麻醉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关系。
“我们天天在一起工作,必须要互相合作。手术医生专注于手术本身,麻醉医生就得在手术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做好相应的抢救治疗,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手术过程。”王古岩解释。
对于大型手术而言,麻醉医生的工作难度不亚于主刀医生。有时候遇到手术的突发状况,需要输血、补液、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进行处理,有时甚至需要暂停手术,等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手术。每个相应的变化,麻醉医生都要立即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1999年的一天,王古岩还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当住院医生的时候,有个病人做心脏冠动脉搭桥手术时呼吸循环不稳定,必须立刻进行气管插管挽救生命。病人很胖,第一次插管时,因为困难气道的情况出现,管子根本插不进去。
“滴滴滴滴……”心电监护仪发出尖锐的报警声,怎么办?整个手术间内众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王古岩身上,没有时间选择和犹豫,跟死神抢人,分秒必争。王古岩再次置入喉镜,挑起会厌,凭经验耐心操作,就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的那一刻,气管插管插进去了,病人生命体征随即恢复正常。
“当时我浑身都湿透了,那种情况下留给你的时间和余地都很少,作为麻醉医生,必须准确判断快速反应。”回忆那段往事,王古岩仍心有余悸。
“其实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医生是和病人一样在使劲儿,承受的压力可能比病人还多。病人的安全始终是我们首先考虑的事情。”
这就是麻醉医生,与死神抢时间,眼神准,胆子大,速度快。
麻醉科是现场处理,处理得好与不好,效果会立竿见影。这就要求麻醉医生思路清晰,技术过硬。
2010年的一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做换瓣手术,给麻醉过程中仪器出了机械故障,呼吸给不进去,来不及多想,纱布都没时间垫,王古岩扑上去就赶紧对病人口对口呼吸,等把抢救的呼吸箱拿过来的时候,病人的呼吸已经正常了。“什么传染不传染的,那是在救命!病人抢救过来了比什么都强。”王古岩说。
“其实最希望你活下来的就是医生,这是一种职业使命感。做医生一定要有情怀。当病人生命受到威胁,我们就必须勇往直前,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王古岩说。
始终以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麻醉医生的工作是“死去活来”——既要给病人麻得过去,还要让他们醒得过来。
“以我个人的想法,还得本着患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王古岩说。
2018年9月,一位74岁的患者希望做胃癌手术,但是这位患者术前的合并症特别多,有脑梗、心梗、冠心病,左主干及三支病变,手术风险非常大,加之胃肠大手术本身对病人是一个大的打击,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
经过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医生的会诊,大家认为病人随时可能死在手术台上,不建议手术。但是家属的态度比较积极,也很理解医生承担的风险。
会诊时,王古岩说:“患者如果不做手术,胃癌很快就会继续进展,同时他也没法治疗冠心病,因为冠心病吃抗凝药会引起出血,他患有胃癌吃抗凝药会使胃出血加重,他的冠心病随时可能发作,这相当于给患者判了死刑。我们从患者利益最大化考虑,只要家属理解,我们就敢做这个手术,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经过充分的准备,这个患者成功做完手术,术后恢复也很好。
如果手术成功可以提高患者的寿命和幸福指数,病人的家属也希望如此,不过必须要承担手术中的风险,有可能在手术台上患者就死亡了。这不仅考验麻醉医生的技术水平,也涉及到麻醉医生的责任心和担当。
“我有这个金刚钻,所以我敢揽这个瓷器活。如果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我完全可以停掉这台手术,但如果换位思考,如果是我自己的亲人,我一定会让他做这个手术,否则病人会活得很痛苦。我们要考虑到患者的最大利益。”王古岩说。
对生命始终心怀敬畏
没有一例完全一样的麻醉,即使是被认为很平常的一个手术麻醉,都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因此业内常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要求麻醉医生要用心对待每一例手术的麻醉。
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操作监控的设备有时超过8台,监测指标超过10种,被称作“三头六臂”的人。但除了使用麻醉药物,使病人处在能够接受手术的“麻醉状态”以外,麻醉医生更大的职责,便是负责病人手术期间的生命维持。麻醉医生的眼睛永远都不离开病人。
22年从医路,王古岩没有出现一例麻醉意外。“麻醉医生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要保有对生命起码的敬畏,把术前的事情充分考虑,包括仪器的准备,药品的准备,因为你涉及到人命关天的事情。”
小时候的王古岩就助人为乐,经常因为做好事耽误回家吃晚饭,所以妈妈一见满头大汗跑回家的王古岩就会笑着说:“我家雷锋回来了。”
因为想治病救人兼济天下,高考时王古岩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专业。
学临床医学的王古岩其实起初最想当的是外科医生。但是机缘巧合,当时作为校报记者的王古岩被安排采访阜外医院的一位麻醉老专家,麻醉科又恰好招人,就顺理成章分到了阜外医院麻醉科,渐渐地对麻醉科有了认识和感情,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古岩对自己的要求是:常怀感激之情,常报进取之心,常存敬畏之念。
王古岩这样解释:感谢阜外医院对我22年的专业培养,从一名医生培养成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感谢同仁医院对我的认可,给了我一个新的舞台,让我更好地践行我的行医理念;我能成为阜外医院麻醉科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一直都非常进取,医、教、研几个方面都在均衡发展。被同仁医院人才引进,也是多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的结果。现在在同仁医院当麻醉科主任,我觉得我没有迷失做人的方向。在科研方面,我要求从临床的问题出发,不为科研而科研,而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解决临床问题。
作为常春藤联盟的会员,王古岩非常认可联盟的帮扶模式:每位会员都把帮扶基层当自己的事情,通过传帮带手把手把帮扶学科带动起来,以带学科帮教,联盟专家在享受利益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一种做医生的尊严。
从业22年,每年300多例麻醉,近6000例手术无一例麻醉意外。连硕士带博士已经培养出了12个,王古岩可谓桃李天下。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胆大如虎、心细若发 ”是对麻醉医生的真实写照,而45岁的王古岩仍能保有矫健身材,旺盛精力和他的严格自律是分不开的吧,每天坚持学习,坚持练字,坚持跑步,已经内化成习惯,刻在了王古岩的骨子里。
“不管是对学生、进修医生,还是项目帮扶的对象,我都毫不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我想,把学生和基层医生教会了,受益的是他们所面对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虽说辛苦,但我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王古岩说。
—END—
专家介绍
王古岩,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会员,医学博士,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临床麻醉22年,熟练掌握各种心血管手术麻醉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精通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手术、大血管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治术、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流出道疏通术、肺动脉栓塞内膜剥脱术及心脏移植手术等的麻醉,麻醉水平深受外科医生信赖和好评。
曾以专家身份到全国几十家医院进行心血管手术麻醉的会诊工作。2010年派往澳门公立仁伯爵医院工作一年半,指导、协助澳门医生开展心血管手术麻醉。
科研情况:科研方向为心血管手术围手术期脏器及血液保护。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英文SCI10余篇,有多篇发表于世界顶级麻醉学杂志上。担任国内外多家杂志的审稿专家。